新西兰是如何建国的?
1、波利尼西亚人最早在新西兰定居,大约是在1250年前后; 2、公元1395年到1475年间,来自斐济的塔拉瓦努阿人来到了库克群岛,他们是第一批抵达的新西兰原住民; 3、1642年至1643年间,荷兰航海家先后抵达了纽西兰北部和西南部,对当地土著进行了骚扰; 4、1770年,英国殖民者来到惠灵顿附近,开始了对新西兰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5、1840年,英国把新西兰并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管辖,成为英属殖民地;
6、1852年起,在英国统治下,毛利酋长在内部选举的基础上产生,组成由一名欧洲人和一名毛利人共同担任部长的内阁;
7、1893年,基于《威洛比法》(The Willoughby Act),国会中有了第一个毛利人代表。该法律允许毛利人以“白人”的身份参加大选并进入议会,条件是他们必须放弃部分传统权利;然而,该法律也赋予政府以特权,即可以拒绝给予毛利人以他们觉得不适合他们的身份的政治或经济权利;
8、1914年至1917年间,新西兰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人数超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9、1935年颁布的《国民参政党法案》(The National Party),标志着国家党在新西兰执政的开始,该党一直掌权直到1990年代中期;
10、1975年9月21日,新西兰通过公投废除最后一个残余的种族隔离制度,即废除公民权利法(The Citizenship Act),该法于1865年制定,赋予白人移民以选举权,而将毛利人排斥在外;
11、1985年,新西兰最高法院就哈帕尔诉怀特案(Harpher v White)裁定:“承认国会议员有根据政党的提名提出议员候选人之权;但此项权力不得用于使提名人获得超出其应得票数之选票;且任何政党均无权指定议席数量多于其所得票数之人当选。” 由此奠定了今天的竞选投票制度和联盟政府的基石。
南岛的毛利人祖先于13世纪前后开始从北岛移居此地,19世纪初南岛绝大部分地区完成毛利化。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成为最早到访南岛的欧洲人。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开始考察新西兰,此后大批英国人移民南岛。1858年英国在南岛建立尼尔森省,此后陆续建立坎特伯雷省、奥塔哥省。1861年克赖斯特彻奇取代尼尔森成为南岛最大城市。1861年南岛发现金矿,促使新西兰经济发展,也使当时仍属于英国殖民地的新西兰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华人和印巴人开始大量移民南岛,目前他们后裔仍占当地人口较大比例。南岛于1868年放弃地区自治正式成为英国南岛行政区,1907年成为新西兰的一个岛区。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地处北岛北岸,中央政府和军方总部设在北岛。由于距离惠灵顿较远,南岛在新西兰的地位略低于北岛。
岛屿概况
南岛全岛由山脉占据,西南部峡湾地区为冰川侵蚀地形,中部南阿尔卑斯山脉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最高峰库克山海拔3754米。该岛为新西兰滑雪运动中心。岛上的河流有克赖斯特彻奇平原上注入太平洋的旺格莱河、克拉伦斯河、阿什伯恩河、欧塔卡河、奥拉克河和怀马卡里里河,西南部注入峡湾的霍克尔河等。岛上湖泊众多,最大的是西南部的特阿罗阿湖,湖面海拔达849米。
南岛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南部沿海一带全年气候凉爽潮湿;中部南阿尔卑斯山脉为多雪的高山气候;西北部和东北部雨量不足,气候干燥。
南岛的人口2006年人口为1,038,610,主要信奉基督教。南岛地广人稀,人口主要集中在基督城和达尼丁两市。其他地方,南岛北端有尼尔森和克赖斯特彻奇,西部为绵延的峡湾,东侧和南侧为多山的海岸,沿线有卡特琳娜、英厄姆、格雷茅斯、马尔堡、布拉夫、奥马鲁、莫尔摩斯等城镇。岛上的交通网和北岛相比较为分散,南北向的铁路和公路均呈西部和中部两条路线,分经格雷茅斯、克赖斯特彻奇等地;向北则可通过科林斯运河到达南北岛间的海峡大桥,或乘轮渡渡海至北岛。克赖斯特彻奇是全岛的交通和信息枢纽。
南岛的特产有黄金、羊毛、水果、肉类。工业多集中在克赖斯特彻奇和达尼丁。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有南、北两条纵贯全岛的干线。达利黑文和利特尔顿是南岛重要的海港。旅游业很发达,福克斯冰川、米尔福德峡湾和基督城附近的高山草原是著名游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