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生在现代算什么学位?

糜志羽糜志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要说明的是我国的学士学位制度是沿袭自前苏联的学位体系,因此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以及意识形态特征——将人类所有的知识划分成为数不多几个学科范畴(如工学、理学等)并且赋予每一个学科范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意义,而授予学生的学位也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被划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本科的学士(Bachlor's degree)、硕士的学士(Master's dege)、博士的学士(Doctor's degre)分别对应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即人在其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而各个学科的学士又有着不同的培养标准和流程,但归根结底都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学习者进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输入。

简而言之就是大学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知识和能力的培育过程,在这种体制之下每个毕业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哪怕是最为薄弱的专业知识也在其所属的学科范畴之内而且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归属权属于国家(或者说作为整体的社会)因而国家有义务和责任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将这个“一技之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且得到报酬。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与数量的暴涨,使得国内许多用人单位开始在招聘时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要目标群体,因为这类人群一般都具有较为全面的英语水平、通晓国际商务的规则和惯例并且在思维方式上也更容易适应外企的环境。此外还有一大原因不可忽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在高等教育领域施行了严格的“保送”和“推荐”制度,即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是直接分配工作而不是像市场经济条件下那样自主择业,因此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上学时期所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能否在社会中得到应用和体现并不是一件可以由自己掌控的事情。

而在这一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典型的特点便是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至于题主所说“我学的东西以后都用不上,那读这个专业干什么?”的问题其实就很好回答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其他学科有一定交集,而这种交叉点恰恰就是最好的创新源泉。就以你本科学过的经济学为例,如果你只了解宏观微观经济学那你在思维上就已经被锁定在了这个学科框架之内。但如果你还学过法学、社会学或者计算机那就不同了——这些知识的交叉与整合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和视野,进而可能激发你的创造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你现在的困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存在而已——从对未来找不到工作担心的焦虑变成了对未来一片迷茫不知道该往哪努力才好的困惑。而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未能很好地解决培养的人才能否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问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