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是哪个朝代?
说到留学,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留学生的存在了。 唐代武则天时期派遣使者前往波斯(今伊朗)国,取回佛经,并招徕各国学者入唐传经授学。这些“胡人”学子来华后,被安置在京师长安的广明寺内居住,传授本国文化。他们中不少人还被授予官职或给予赏赐,受到唐朝政府的重视。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交流的集大成者。宋真宗时,有100多个国家遣使赴汴梁(开封),朝见天颜;宋朝时在云南大理设“博南政院”,管理西南部的缅、伯、丹三州事务;在云南丽江设“云丽城司”,管理丽江地区的缅甸人;在海南设“琼州都司”,管辖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和外国人。
除了设置行政机构外,宋朝还实行鼓励中外交往的政策。如对外国人入居中国的京师、南方诸路,“免其徭赋”,不征其税;对“附舶”来华的外国人,允许其“自由往来”,从事贸易,不必办理任何手续;甚至在某些地区“夷人”所占的山林“勿论山之远近,地之险易,尽行封植,不得妄有侵耕”,以供外国客商栽种和采集。 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来华的外国人有增无减。据统计,仅大食国(阿拉伯国家)商人在广州的蕃坊就达8000人,占当时国外在华商人总数的十分之一强。 元代,由于海禁政策的推行,海外交往比宋朝时要逊色得多。但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仍有一千多日本人来到中国,并在京都设立“日本总管府”,进行统辖和管理。
明代中期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入侵印度,并向中国沿海发动进攻。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和镇压海上叛乱,明朝政府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起,先后在北京和东印度群岛的爪哇建造两座城堡,作为驻军和贸易的中心。史载,“外藩宾贡及商贩之海者,皆屯聚其中”,“货财充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