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证官怎么调查亲属?
5月1日,《华盛顿邮报》刊出资深记者杰弗里·戴蒙德所著的《在美国的中国人》一书时,还专门配发了评论文章表示,“中国正艰难地进行一场重塑国家形象的战役。对于其经济、社会和技术能力,外界有着很多的疑问。而这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这位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中国报道的知名作家,却发现了一个中国正在努力营造形象的时代——一个正在美国的中国劳动者辛勤工作的美国中产阶级社会。”
这位记者描述的那些为在美国谋生,而不懈努力的中国人的情况,正越来越多地见于各国媒体之上。2007年8月斯洛伐克《周报》以“中国的新阶层”为题,刊出对捷中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说:“在如今的斯洛伐克,不仅有来自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移民,同时那些来自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的新侨也日益成为斯洛伐克社会中人数众多且重要的一个阶层。”
这位斯洛伐克专家指出:“在过去20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93年至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5倍多,目前已达25000亿人民币,约合3800亿欧元;2007年中国成了德国和日本之外的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正日益变成一个完全成熟且极具活力的市场。”
然而,这个以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在建设的社会,在对待自己社会的发展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不开放心理。“中国今天的发展仍处于秘密状态,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工业生产和消费等各方面的情况,外界都无法得到确切的信息。”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人的情况,还是来听听这位记者所说的一些中国打工者的亲口所言吧!这些工人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中华图书馆所办学校的英语班上,正努力学习如何在美国的商店里购物。
中文名叫袁野的中国26岁姑娘,在一家北京的电话产品推销公司工作,年薪15000美元。她来美国是为了获得“在电子产品方面更好的技术”。当被问到为什么现在想要学英语时,袁野回答说:“如果学会了英语,也许我可以获得一份更好些的工作。然后在2010年,我就回到中国,在那里我将成为一名高级职员。”
53岁的中国老人段长福,在俄亥俄州的农业加工厂工作。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北京曾经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城市,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一切都变的黑白分明了。后来我有了机会,去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现在美国的情况也很复杂,但比起中国来要明朗得多。在中国你根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这里的东西很贵,但在美国我可以买到任何我想要的东西。在中国,一个普通职员的生活将完全依靠自己,而在美国我有了老婆和孩子,生活变得不同了。现在我不是为我自己活着,我是为我们的家庭活着。”
或许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形象,还是让美国一些企业的一些高管来说说他们与中国做生意的情况吧!
美国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伊万·迈尔表示:“对于我来说,当前世界上最好的一些市场在中国。”
“30多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那是一个难以合作的商业市场。但现在不是了,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市场之一。”
“中国正日益成为一个民主社会,这在10年或者20年前,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正在建设自己的世界,他们需要很多人为他们的市场工作。他们的市场正日趋稳定,中国的领导们正努力建设一个稳定的商业环境。中国人开始变得很有钱了,所以他们想享受更好的东西。”
“中国正在从一个资源榨取型的社会变成一个有能力消费的社会。”
迈尔还强调了加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联系的重要性:“我在1993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经理时,被派往台湾工作。在走之前,我去找了中国的财政部长,他是一名将军。我同他却没能说上一句话。在我前往台湾前,我要求见一下中国人,但我提出的要求被拒绝了。我不想让自己显得特别有侵略性,但在1993年情况确实如此。人们会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但我必须做些工作。如果你看看现在的台湾,你就会知道当年解放军做了一些多么值得的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明我的观点:通过一些有成效的行业联系可以产生好的政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