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如何?
1.学校环境美,有“小泰国”之称 红河畔的校园,绿茵环绕,有湖、有桥;宿舍环境也不错,4人间和6人间都有,上图为6人间,空间较大。据说以后全部换成新的公寓式住宿,这个就看学校投资力度了~上图是学校的彩虹天桥。据说这座桥是亚洲最长的彩虹桥。
2.校区位置偏,交通不太方便 校区在个旧市西北方向约7公里(自驾车),目前尚未通公交车,打车到市区大概是30块左右,不过,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建成后,会方便很多。图片上是两个校区距离。
3.学习氛围一般,管理较松 同学都是高考完考入本校的,学习态度不是很积极,上课大部分人都还是听着,只是少数玩手机或者睡觉,老师基本不会太严格,点名什么的也比较宽松,考试给分也较高。
4.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设施陈旧 作为本省的普通院校,学校应该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医学类专业,为云南省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更多人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规模较小,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有些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设施和手段比较落后。
5.学生社团丰富多彩,毕业就业率不高 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还是比较不错的,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有40多个,涉及科技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几大板块。不足之处在于,有的社团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应有的规范和管理;个别社团存在活动项目少,不能定期举办活动等现象。
另外,学校虽然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对学生就业的关心和指导显得不到位,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工作都是由系部负责,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当然,这跟学校整体规模和毕业生人数有限也是有关系的。
红河学院坐落于滇南中心城市、滇越铁路和昆河公路交汇点、素有“中国烟草之乡”、“中国过桥米线之乡”、“云药之乡”和“歌舞之乡”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蒙自。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云南省红河州第一师范学校,历经1978年的红河师范专科学校和1998年的云南师范大学红河分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云南师范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独立设置的红河学院。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313亩,建有建筑面积43525平方米的图书大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套齐备,校园网络信息覆盖。校园湖光山色与亭榭廊台交相辉映,绿树成荫与鲜花四季嫣然相得益彰。
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5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招生,部分专业列入本科第一批录取。学校面向红河州13个县市、越南和老挝设置16个“民族学专业红河三江源文化传承创新班”,开展“3+1”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3个。
学校秉承“博才约能,修身律己”之校训精神,立足红河,辐射滇南,面向云南,为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2万余名“留得住、用得上、有后发优势”的应用型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310工程”,搭建“三会”平台,师资队伍的结构日趋合理。现有专任教师657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0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教师93人,国家和省(部、厅、州、市、县)有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130余人。学校还聘请了300多名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组建了20余支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注重加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深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双语教学示范课和教学团队40余门(个)。近几年,学校教师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州(市)级奖励300余项,其中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十二五”期间,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州(市)级等教学、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