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老人怎么养老及死亡?
最近在看关于养老的文献资料,看到这个问题下有很多朋友给出了令人动容的回答,也看到了很多令人失望的言论。 作为一个在西方社会生活了多年的海外华人,想谈谈自己对西方(特指欧美)老年人生活的理解。 我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世,所以这篇答案可能不能像其他答主一样从亲历者角度来谈死亡体验。但我曾陪伴一位近90岁老人走完了他人生最后一程,所以从陪伴他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养老」和「如何避免老年悲凉感」的问题了。
首先,我想指出一点,无论中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和无助感会逐渐增强。这点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是一样的。以我所见的西方社会而言,孤独的老人除了亲人外,还会有朋友、邻居等社会关系作为补充。因此他们的精神世界虽然会比年轻人更加空洞,但也不会像题主所描述的那样,进入「只有死亡才能将我带走」的地步。
其次,我觉得任何社会,无论是否注重尊老敬老,老人的生活都应该是以自己为核心的。我们在中国国内常听老人家说「我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可以享享福了!」「等我老了,我要怎么怎么样……」。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自我遗忘」(我并不是故意用这个词来讽刺),即他们忘记了年轻的时候是如何吃苦的,而只是记得自己的晚年应该怎样享受。如果年轻时常吃尽苦头,那年纪大的时候也没理由继续自讨苦吃,不是吗? 谈到医疗护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成熟的医疗体系都会将老人(尤其是有长期慢性病或者残疾的老人)和家庭紧密相连。以美国为例,大多数州都已经建立了家庭护理制度,也就是当老人需要长期照顾的时候,比如因为残疾或者年老无法独立生活的时候,家庭护理会派护士定期去探访,指导家人如何帮助老人洗澡、换衣、料理饮食等等。
对于需要住院或者进养老院的病重老人,医院会和家属一起商量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如中国文化那样「以病人为中心」,即使病人最终无力回天,也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和忍受的痛苦。 最后,我想提一下对于中国独有的丧文化,我想说,死亡并不可怕,害怕死亡才是原罪。
在我陪伴那位近90高龄的老人走完最后一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其实并没有像一些文献中所描写的那样「在痛苦中挣扎」。她的身体非常虚弱,偶尔会出现痉挛,不能说话,但她平和而安详。最后几次进医院,医生已经明确告知她病情不容乐观,但她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那天晚上,我在病房外和她儿子交谈,他说母亲平时最疼爱的孙子这两天即将出国求学,因为疫情缘故难以送行,这让老人的心情很低落。
第二天下午,老人吃完饭后慢慢地睡着了,醒来后说她很想床头的向日葵,于是大家商量着给她搬一把椅子和向日葵放在床头。之后的一天夜里,老人呼吸急促,需要戴氧气瓶。我坐在旁陪伴,她看着我微笑点头,我伸手过去握着她微凉的手,她笑了(可能因为我头发短看不出来)。
第三天早上,老人吃完早饭后再次入睡,她的眼角流下了泪水。我和她儿子以为她是难过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其实那时她已经意识模糊了),正在安慰她的时候,她的眼泪却止不住地流。后来她的儿子解释道,母亲一生都活在爱和阳光当中,现在她终于要离开了,这是她留下的最后泪水。 那天是教师节,白天陪老人晒太阳的时候,我看到她和我说她爱我和感谢我的时候,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晚上入睡前,她在我的额头轻轻吻别。
那天夜里,我收到她儿子的短信,告知我已经离世的母亲最后一次喝了我送的饮料,那是我亲手制作的玫瑰酸奶。